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,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!
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
搜索:
没有找到相关结果
OE小二 - OE社区管理员,请教我小二哥!
赞同来自:
古井映月 -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,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,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
参与讨论请先登录或注册
2 个回复
OE小二 - OE社区管理员,请教我小二哥!
赞同来自:
这种房屋前方并没有供行人通过的通道也没有大型的入口,居民从大型的窗口向展示、外兜售商品。不过这种建筑已经有了“底楼工作,楼上居住”这样将商业活动和居住用房融合在同一幢建筑中的空间利用。随着荷兰人来到东印度群岛和马来半岛进行殖民,在城市化进程中排屋这种建筑形式被带到了东南亚。
行人通道的出现,最早是为了适应当地炎热、多雨的气候而在屋外增设的游廊(Veranda),排成一排的房屋的游廊也得以连成一排,提供了有遮蔽的空间,可以供大众自由使用,逐渐地这种方便的设施就融合在了建筑结构里成了房屋的一部分。
由于这种建筑居住舒适,建造容易,在土地利用率上有着很大的优势,很快随着殖民者(如英国人)的脚步在东南亚流行开来。另一方面从南洋归国的华侨也将这种建筑形式带回了国内。
古井映月 -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,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,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
赞同来自:
一种是“干栏起源”说,就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“干栏建筑”的遗韵。另一种是“欧风东渐”说,也就是较被普遍接受的,是认为骑楼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的。
广东自古乃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,不少华工出国,在南洋、欧美谋生。当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后,侨民回国,投资建屋,为了适应商业和气候的需求,广东民居吸收了各侨居国、甚至殖民者宗主国骑楼建筑的艺术,成就了中西合璧式的广东骑楼。因此认为,骑楼是广东人经过南洋地区的适应性体验之后,将西洋建筑带到中国,再和岭南建筑相结合的产物。
补充下:
普遍接受的是“欧风东渐”说法,那么国外的骑楼最早源起哪里?国外的骑楼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希腊,但直到近代在南欧出现了一种称为“拱廊”的建筑模式。拱廊,英文arcade,由德语passage翻译而来,指一种狭窄、私密的街道,在大建筑群的内部起分割和链接的作用,它与街道区别有三个要素——拱顶、整齐一致的立面和专用的步行廊道,同事使它区别于其他类似的建筑形式,也使国外研究者J.F.吉斯特倾向将它视为一种发明。最典型的例子是19世纪的英国购物拱廊。
外廊样式的分布,以印度河东南亚、美国南部和加勒地区为两个中心,而最早把外廊建筑引入中国的地点是广东。关于起源,最早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贝尼亚普库尔建造的,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对付南方的暑热气候,但在后面的传播过程中有一定变化。外廊建筑在印度发生,经东南亚北上,1842年后进入中国,最早出现于广州十三夷馆。十三行时期,英国对中国的影响最大,像之前说的英国本土有骑楼,但英国骑楼建筑对中国的影响是通过一个“中转站”——印度和南洋等英属殖民地,再传入中国的。其中多了一个“气候元素”和一个“南亚文化元素”,有一个逐渐迁移引进的适应过程,并非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国大门,骑楼就随之近来。但其实最早的西方殖民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,它们的地理纬度比英国低,从气候角度看更需要骑楼。曾是葡萄牙殖民的澳门,其骑楼历史比曾是英国殖民地的英国早。而传入中国的“骑楼”只能说是西方建筑在南亚蜕变后的“殖民地建筑样式”,其中难免有东南亚和华侨的影响因素。
关于外来骑楼艺术的传播过程,大致有西洋、东洋两个来向,海南、广州、台北为三个转站口岸,信息量以广州为最。而以广州为中心,从20世纪20-30年代起,辐射到广东省以及广西的梧州、南宁等地,福建的厦门、漳州、泉州、福州等地,海南的海口、文昌等地,其影响力直达贵州省的贵阳市以及云南昆明市。但是骑楼主要流行于华南地区,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海南四省地处热带、亚热带,炎热多雨,是骑楼商业街生长的土壤和气候环境。其他地虽有少量骑楼,但难以成为城市特色。